再见,OI;你好,世界

再见,OI;你好,世界

​ 没有想到,在AFO一年多以后才有些许空闲来写些什么。

高中参加的唯一一次NOIP,是整整两年前的事了;甚至连最迟萌生要写这些什么的想法,也竟然是半年多前了。

​ 本是理科生,没有什么舞文弄墨的资本,但总觉得该留下些文字。一则让自己的OI之路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二则也能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饱受偏见的小众竞赛学科。

I、OI & I

​ 我和OI的缘分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来自一次机缘巧合。初中有一次我去办公室端作业时,班主任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这样一个比赛。虽然感兴趣,但我当时对这方面毫无经验。于是我在那个初一的暑假开始了自学起C++。

​ 我仍然记得那段时光。炎热的午后、一旁机箱里轰鸣的散热风扇。面对着如今看来粗糙的VC6.0界面,对着教程一遍又一遍的敲着代码,反复排除不断弹出的编译错误提示。每天我从早上学到晚上,竟10多天便看完了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又花了五天临时抱佛脚简单了解了一些算法之后,以打酱油的心态,竟然和诸多从小学便开始学习OI的同学一起拿了一等奖。虽然只是县级市的比赛,也总算是略有点自得,殊不知一颗种子在这时便埋下了。

​ 谁曾料想,半年后第一次参加NOIP,竟连三等奖的分数线都没有够到。第二年NOIP再战,因为动态规划不熟,只拿了普及组二等奖,但也算是当时市里的最好成绩。高中只参加了一次联赛,第一年因为感冒无缘初赛,第二年提高组一等。

​ 也有过遗憾。省队选拔赛我只参加了Day1,因为感觉发挥并不好,加上选考失利的打击,没有再参加Day2。现在想想,或许参加了Day2,说不定还有机会。这是唯一一次没能坚持,也是最后一次了。一路走来倒也感受颇多,有一个字符的改动从AC到爆零的沮丧,有一遍过编译又AC的狂喜,也有调试几天仍然TLE的抓狂……大概这些经历和感受是所有OIer所共有的吧。

​ 人们形容光阴白驹过隙,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时光是既充实而又虚无的,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 充实是因为我们竞赛弱校没有文化课全停冲刺竞赛的底气,只有每周挤出四个下午的自习课时以及每天晚自习抽出一节来奔向机房。这后一种待遇是其他竞赛所没有的。也是为了从文化课抢出这一个半小时,每天也算是争分夺秒,晚上在机房燃烧了脑细胞后回到寝室,很少有不倒头就睡的时候。

​ 也正是因为如此重复的作息,往往让人对时光的流逝也变得迟钝,当过去的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的每天在你记忆中都没有什么区别,便也觉得虚无了。

​ 然而使人印象深刻并且视作记忆的珍宝的,也正是那些是哪一天从无数天中脱颖而出的事、物。洛谷的OI黄历,自己用beep()奏出的校歌,断电时的机房沙龙,外出比赛时的集体狼人杀……虽然这些往往被看做不务正业,但回忆起来却竟然比那些算法的题目更加鲜活清晰。如今,不看笔记LCT、AC自动机之类的算法我已经不会写了,但是这些和OI紧密联系的点点滴滴,却不断地浮现在我脑海里。

​ 一年年过去,我从听学长讲课的萌新,也成长为给学弟学妹讲课的学长,再变成偶尔去一次机房的学长的学长。而如今少了竞赛压力的我,却时常回想起那段紧张而丰富的时光,那种触摸到键盘便浑身兴奋的感觉,那块留下了再也难以擦去的我们写写画画激烈讨论痕迹的白板,甚至那台需要手动闭环控制温度的坏空调……

​ 这,是我的故事。

II、 We OIers

​ OI目前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竞赛。这里的年轻一是指知识年轻,相比于数学或者物理竞赛中欧拉或牛顿在几个世纪之前提出的定理,OI中有些算法不过十几年甚至几年历史。二是指人员年轻。省选或者CTSC等比赛的出题人往往都是退役选手,各种集训时的讲课人也是。甚至在大多数学校内,也往往是高年级带低年级,而教练仅仅起指导管理的作用。由此,这支队伍永远充满了新鲜血液。

​ 在我不长不短的OI生涯中,也遇到过不少OIers,看到过他们的欣喜与失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人联赛压线一等,有人因为申诉不及时与一等失之交臂,有人初三水平就碾压高中生,也有人高一就签约清华北大坐享清闲。有的人每天来机房打游戏最终被劝退,也有的人虽然天资并不算聪颖,但努力认真,课后仍然在思考算法的流程。不过仿佛全国各地的OIers仿佛都是自来熟,即使互不相识,讨论起算法也都是两眼放光。

​ 一次外出培训时,讲课的退役金牌选手在PPT上这样写道“动态规划——从入门到入土”。这当然是诙谐的调侃之语,但也一方面反映出OI学习过程中的艰辛,算法知识体系的盘根错节。没有一个OIer不抱怨,但也没有一个OIer轻言放弃。哪怕第20次提交仍然答案错误后叫骂天地,最终还是咬咬牙重重构代码来过。

​ 也许,没有对OI的真心热爱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吧。我所在的高中开始开设信息竞赛课时四五十人的机房甚至没有空位,可接下来每次来听课的人数却按指数规律递减。有人因为内容难以理解而放弃,有人因为平衡不了文化课的压力而退出,原来满满当当的机房,最后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踏着眼保健操铃声到来的,一个年级只有我们四个人。而我们这些终于选择留下的,也未尝没有过焦虑与纠结。

​ 不过我们还是互相支持着走过来了。这样的近乎战友的感情,是在无数次一起飞奔向机房、无数次披着星月光走回寝室中建立起来的;也只有OI,有让整个学校不同年级的竞赛同学每天定时聚集在一起的机会,让毕业的OI学长有一个探望母校时必去的地点。

​ 我们做题、我们讨论、我们头脑风暴交流想法,我们互相帮助查错优化。多少个日日夜夜,空荡的机房里回响着激烈的讨论声。在这时,即使某一瞬间整个机房静寂无声,你也能听到空气中弥散的、思考的声音。

​ 回想那时,倒也有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式的激昂。

III、Prejudice

​ 作为一个日日与电脑打交道的竞赛学科,OI一直饱受家长和老师同学的怀疑与非议,甚至在他们眼里总是和游戏自动挂钩。

  • “不就是打打电脑吗?”
  • “谁知道你们在机房干些什么?”
  • “学了信息竞赛成绩就没救了。”
  • “你们学算法不就是枚举每一个结果么?”
  • “我也想去机房打游戏。”
  • …… ​ 这种怀疑甚至也连带着延伸到我们身上。高一刚开学时,年级主任对其他几门竞赛的同学都表示了支持与鼓励,唯独对我们说:

“我虽然不支持你们参加信息竞赛,但是人嘛,总还是要有些兴趣的。”

​ 似乎OI和我们OIers从一开始都并不被看好。虽然上届就有学长成功坚持并最终考上了清华,但是之前以竞赛名义行游戏之实,以致成绩直线下降的案例也让学校顾虑重重。不久机房装了四五个监控,我们每人签了保证成绩不下降的承诺书,甚至学校还考虑过将机房的监控画面全天直播。

​ 于是我们知道,路还是要自己走。为了保证完成作业我们在吃午饭排队时仍然奋笔疾书,中午午休时间也放弃在寝室躺着睡觉的机会在教室自习,累了趴在桌上便能睡到上课。互相问着学完几大本厚厚的竞赛教程,写完几百道题,学会无数个算法和数据结构。

​ 后来呢?

后来是我们4个OIers中有三个NOIP一等奖,学校每次联考时我们都名列前茅,即使我们每天晚自习比别人少二分之一。而家人、老师、同学的态度也渐渐转变了: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尽力支持;从不看好到主动向我们提供帮助、联系培训;从羡慕我们每天去机房到理解我们学习的难度……

​ 所以我们懂得了:重要的不是人们已有事物的偏见,而是人们对你本身的看法。只有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脚步走,才能改变别人的固有思维,让他们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跌入深渊,只不过是少数人的失足与缺乏自制力放大了人们的恐惧与忧虑。

​ 愿所有家长和老师不存偏见,愿每一个OIer不负期许。

IV、Acknowledgments

​ 这个小标题,颇有些演讲完落幕时最后一张PPT的意味。的确,我的OI生涯,也终于落下了帷幕。要感谢谁呢?当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的脑海中重又闪过许许多多和我、和我的OI生涯有关的面孔。

​ 首先,我要感谢我自己。感谢我多年前做出的选择,以及几年来的坚持,让我终于一路走来。

​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伴们。学长的耐心讲解,相互之间的查错优化,学弟学妹的支持关心,这是一个多么严谨又多么温暖的团体!

​ 我还要感谢我的教练和老师们。停课、作业、培训,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无法专心地投入到OI中去。

​ 我得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对我选择的尊重,以及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是用多少语言也无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的。

感谢了这么多人,有必要,但是未免有些俗套。

于是最后,我要感谢机房里,那台陪伴了我三年,奔腾III处理器,4GB RAM,运行着Window7的戴尔电脑——是的,我清楚地记得。

V、END

​ 无论如何,我只是成为了一个普通的OIer,即没有省队金牌身份的光环,也未曾AK过任何一场比赛。然而我对自己说:

​ 不求金榜题名睥睨天下,只愿此生无悔不负韶华。

​ 我愿以这段岁月作为青春的注脚,庆幸自己不曾辜负那些期许的目光,不曾屈服于那些拦路的挫折,我将以OI赠与我的沉稳、执着与理性,来迎接这个世界。

> Press <enter> to continue...

FAQ

以下是针对关于OI常见问题我的看法。

  1. OI影响文化课成绩?

    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将一般同学的时间分为学习文化课、休闲、娱乐的话,那么学习OI就要有放弃娱乐时间甚至一部分休息时间的决心。而像我们为腾出一节晚自习而练就的高效率,退役之后也十分受用。

    我所见到的抱怨学习OI后成绩下降的往往其实在学习OI之前、学习OI时、退出OI后成绩都并不十分理想。OI方面也学得十分艰难。将这样的个人水平问题归咎于OI,显然不合适。

    两个特例。

    • 如果并不热爱OI,而只是借机打游戏之类,与逃课去网吧无异,我认为这样的人也不能称为真正的OI,令其他人产生偏见的,也正是这类群体。

    • 在OI学习后期为了冲刺联赛或者省选可能需要停课,这肯定会造成短期内的成绩下降,但这是所有种类的竞赛的共性。这种短期的成绩下降,只是由于停课而对知识生疏,是完全可逆的。而且为了实现目标,不同阶段肯定要分清主次、有所取舍。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学选考时间为11月和4月,正好与NOIP、省选Day1重叠。但改革进一步推进后改为1月和6月,现在OIer压力没有我们大了。

  2. OI影响视力?

    与个人习惯有关。我是高中时我们班唯一双眼视力5.0之上的。无论是OI还是日常学习,只要保持与显示器或者书本的距离适当,并且适当时常眺望远处放松就不会近视或者加深度数。长时间注视显示器或书本时人的眨眼次数会减少,引发眼睛干涩酸痛症状。按我自己的体验,使用各种护眼软件或者win10自带的夜间模式(我白天也开着)可以减少蓝光,眼睛好像不那么容易感到疲劳。至于所谓的电磁辐射,现在都是液晶屏了,而且。到处弥散着Wifi信号。

    有些OIer喜欢用眼药水来缓解症状,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短期使用可能存在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链接)

  3. 和其他奥赛相比OI对文化课成绩没有好处?

    浙江省选考科目便有技术,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系统的学习OI后对付选考信息技术可谓游刃有余。而且据说新课标信息技术课本将会学习Python语言,并且加大算法、数据结构等OI内容的比重与难度。这样一来,对于新入学的高一同学,OI对文化课直接意义就更大了。

    还应关注的是OI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思考方法。OI的许多思想在数学物理等科目中都可以直接应用,优势明显。面对问题,OI强调用哪些方法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它,而不是“它是用哪个方法来解决的”。这对于当前强调解题技巧训练的应试教育,可能有所启示。

    我个人十分反对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如果某位同学并不真正喜爱OI,而他的家长为了提高成绩或者将来报考好学校强迫他学习OI,这样不仅难以出成绩,反而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却反过来怀疑OI本身。

  4. OI奖项含金量低?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某种意义上说又不是。一方面OI属于小众竞赛。为了吸引更多人,以及浙江省水平实在很强,所以浙江省进入复赛的选手中一等比例尤其高。因此只要你能通过初赛,复赛能拿到基础题的分数和较难题的基础分,不出意外就有一等。因此省一等奖其实不难获得,但这并不意味着OI没有用处。从等级上看,他同其他几门竞赛省一等是完全相同的,我这一届(2019年)自主招生报名的硬性要求就是省一等奖,OI就十分有优势。因此可以说,OI的性价比很高。当然如果你进入省队甚至获得金牌,那么清华北大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0%